
你的位置:11选5选胆技巧和方法 > 新闻动态 >  关于自然教育的30个主张,你认同第几个?1、越小开始越好
孩子需要自由生长的空间,管太多生命力会消弱。很多孩子因为幼年时体验的缺失,在自然里的运动力、玩耍力、动手能力、和伙伴的合作力不强,这些能力的恢复,随着年纪增长难度越来越高。这个现状非常令人担忧。
2、永远不晚
自然体验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有很多成年人正在为长久以来的“自然缺失”而痛哭,在过去的生命历程里体验不到与大地的联结,这种缺失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完整生命的损害。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重新回到和自然的深度联结之中,都不算晚。
3、乡村的孩子,同样需要
很多人觉得乡村的孩子从小在自然里野玩,并不需要自然教育。这是一种误区,和我们所提倡的教育平等原则也是相违背的。乡村的孩子,同样需要从自然教育中,构建对世界、对自己、对他人的认知,也需要机会去了解人类(包括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在空心化的乡村,电子保姆的现状越来越严重,乡村孩子的电子产品依赖症,比城市儿童要严重得多。
4、无穷的探索主题
从自然界的一个现象,到自然的变化万千,蕴含多少奥秘?从种子到植株,从蝌蚪到青蛙,从毛毛虫到蝴蝶,这是有关生命的自然探索议题;从蝴蝶到蛾子,从落叶的树到常绿树,这是细致的观察能力与类比能力;从溪流到溪流生物,从溪流到依水而居的民族文化,这是格局更大的自然观察视野……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无穷的探索主题。
5、分清恐惧和敬畏
家长们有太多“谈蛇色变”“惧虫症”的现象存在。这种对于自然的某些部分厌恶性的恐惧情绪需要积极去调整,重新构建对于自然力量的认知(是的,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认清你的恐惧,调整为对自然更深层的理解和敬畏,这至关重要,因为你带领的孩子能够感受到你真实的情感。
6、自然中有比拍照和零食更有意思的事情
出行前给孩子买上一堆零食,随时准备着给孩子的嘴里塞上一口,或是只想走走景区的游道,拍几张照片发朋友圈后就觉得在自然中索然无味了。如果我们是这样的家长,我们的孩子,也将无从找到在自然中的乐趣。永远记住,孩子需要机会体验饥肠辘辘又尽兴的玩耍。
7、知识重要,但不是全部
自然教育不是自然知识通识教育,知识如果不能激发求知欲、不能运用于思辨与行动,那么知识就是无效的。我们不需要让孩子记住50种鸟的名字,如果他们的生命无法和家门口的麻雀相联结的话。科普教育不等于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在科普教育里,关键在于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素养对于我们无疑是重要的,但并不是教育的全部!
8、家庭是最重要的教育发生场所
无论你的孩子多大,永远鼓励感官的体验;适当的挑战,鼓励突破,会让孩子成长并让他觉得有趣;答案不止一个,和孩子一起探索和学习,永远不要尝试塞给他“唯一的”“正确答案”!
9、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的伦理观说的是我们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我们道德背后的根本原则在于: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恶是伤害生命、压制生命。在生物进化的长途之旅中,人类只是和其它的生物结伴而行的一个旅者。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自觉。
10、感 受
听过的你会忘记,看到的也许会记住,做过的能理解,自己发现的才能真正掌握。蕾切尔·卡森曾说过:“我真的相信,对于孩童和教导他们的父母来说,远为重要的不是知道,而是感受。”
11、感官体验
如何运用更丰富的感觉去体验?
除了双目(视觉)之外,其他的感官(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也同样带来欢喜和发现,给我们留下记忆和印象。夜晚花园昆虫的鸣唱,雨后大地的气息,雨天的森林里触摸地衣的感觉……和孩子一起探索自然实际上就是一个逐渐打开感官的过程,是去对周围的一切变得敏感从而产生联系的过程,在这方面其实孩子常常是我们(成人)的老师,他们通常情况下都更敏锐,更善于发现,只要大人们愿意陪伴和聆听,对孩子就是最好的激发了。
12、陪 伴
和孩子在自然里如同真正的朋友一般,互相的分享发现、互相又去激发探索——这是亲子一同探索自然最好的状态,这也是我们跟孩子相处时希望达到的一种状态:放下“教育者“、”家长“的身份,尊重和欣赏孩子的眼光和发现,去向孩子学习。
13、厨房也有教育素材
你曾经就食物和孩子讨论过自然的事情吗?观察螃蟹的体态、对比萝卜和土豆,甚至在啃完鸡腿后兴致勃勃切开鸡骨,看中空的骨头如何帮助鸟类御风而行。
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动手做美食,也是很棒的自然体验,我们的孩子将练习如何使用刀具,而且知道什么样的食材是新鲜的、应季的、健康的,这些书本学不到的知识,会让孩子终身受益。厨房也是一个让孩子了解火的好地方,安全教育最首要是帮助孩子认识隐患的所在。
14、自然是美育的最佳场所
大自然提供了最美以及种类最多的色彩来源,非人工色素可以比拟。没有城市噪音的树林中,婉转的鸟鸣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不亚于音乐厅的体验,而且不需要门票。
天然材料的质地对于孩子发展触觉大有帮助,自然也会提供富有创意的灵感。何不多从自然中寻找灵性之美呢?那些千篇一律的自然手工的意义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不需要让孩子依葫芦画瓢做手工,走进自然本身就是最好的美育。
15、孩子也需要辨识危险
相比起来,在保护的名义下,命令与服从更简单,看似可以避免很多危险。然而,让孩子事先知道环境的特点、理解活动,事先预测行为后果,自己为自己的安全负责,这才是户外活动中教育意义的体现,因为这意味着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去自主思考和选择、带着意识去行动、也学着承担后果并且反思。
16、淋雨不一定会生病
将淋雨的机会,转化为教育的机会:带领孩子们学习从装备到心理上如何做好事前准备,让自己在雨中也一样能愉快的玩耍,提高自己对雨(不利环境)的适应性;雨(不舒服的外部环境/条件)为我们与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对话空间,我们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种空间去促进孩子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17、淋雨不一定会生病
行走在家乡的土地,用身体的尺度去理解自然的尺度。当山谷变成潺潺流水和荫凉,当山脊变成辽阔与高远,海拔爬升变成汗水浸湿衣衫。自然中的山川河流才进入到我们的身体,行走的力量开始灌注心灵。爬山的意义有很多,但绝不是为了征服山野。
18、“自然缺失症”存在吗?
尽管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但是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自然,绿意葱葱的公园、生机盎然的校园,都是孩子与自然直接接触、发现自然野趣的“秘密花园”,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自然缺失症”(这并非一种医学病症,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缺失的一定不是自然,而是与自然发生互动的过程。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补补这门“户外自然课”。
19、“这些都属于我吗?”
采集是我们祖先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之一,孩子是非常热衷于“收集”的,孩子喜欢那些他们可以占有和珍藏的东西。牵牛花酷似西瓜虫的种子,可以指示环境干湿情况的松果,宽厚革质的落叶,形状、纹理独特的枯枝,都是不错的收藏品。
为孩子提供收集和整理用的容器,让他们知道这是一件非常郑重的事。收集过程中,记得引导孩子注意适量原则,尽量拾捡而不是摘取。兴奋的收集过后,孩子总是喜欢问:“这些都属于我吗?”告诉他们,这些从来只属于大自然,这只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礼物。
20、可以直接坐在地上
放下的是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执着。下雨太冷,泥土太脏……这些观点都在帮助家长把孩子“保护”在一个半真空的环境里,却于事无补,对健康有害无利。不常出门的孩子抵抗力通常较差,因为适应单一环境后,复杂的环境组合容易给他们造成不适的感觉。而经常在空旷的草地上、空气清新的山林里活动,也有利于肺脏的活动,帮助保健呼吸系统。
21、眼前有几条路?
“在你们的前面,有多少条路?”
也许我们只会去数那些为人类铺设的路。但天空有鸟的行迹,枝头有小动物的通道,地面有四通八达、各式各样的路,就连地底下也还藏着多少秘密通道啊!
看见“无数的路”——不只是为人类铺设的那条——就是看见“生态”的开始。而对于大孩子和成人而言,这何尝不是大格局观的建立过程。
22、冒险教育不为冒险
冒险不仅仅止于登山、划水、攀岩活动的本身带给我们的感官刺激与暂时的内心愉悦,更是在这个过程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瞬间,由此激发出的更多可能,让孩子们在实践与冒险中发现自我并成就自我。
当他们双脚颤抖、在岩壁上空悬着那颗复杂矛盾的心,纠结着是迈出尝试的一步,还是选择直面恐惧放弃的时候,每一次的“冒险”历程,都将内化成一股主动突破、面对恐惧,以自我的意志力坚持向上的力量,运用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23、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
在自然教育活动中,每个人,无论是活动孩子还是活动家长,都需要有“自己的安全自己保障”的意识。因此,活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年龄特点,安排合适活动内容,并在活动前就进行安全教育。
24、不评判
家长作为家长,需要理解人的多样性,包容和接纳孩子的认知现状和状态,不随意评判和贴标签;避免直接告知答案,尽量采用引发孩子思考和共同探讨的方式。
25、机会教育
运用经验、对孩子的了解,把握每一个教育机会。而不是将每一个突发事件都作为危机处理。如果活动中孩子出现不友善(对自然、对他人)的行为,尽量抓住机会进行及时、客观、坦诚的反馈和引导,而非直接评判。
初入行的家长,总是担心孩子对计划外的事物产生兴趣,希望孩子牢牢地按教案的计划行动。其实,敏锐观察孩子当下的情绪、当下的兴趣所在,善于利用教育机会,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6、非日常的环境
远行的活动,可以为孩子们创造非日常的环境。旅途经历会给孩子留下更深的印象,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很难回想上周的今天吃了什么,但却记得两年前旅途里的某一顿饭:也许是全家一起辛苦做成的柴火饭,也许是有独特的用餐氛围。
27、生物的名字重要吗?
孩子习惯了问大人:“这是什么?这叫什么?”如果家长只知道回答“它的名字是……”,孩子听过一遍,下次就忘记了,而且不再有兴趣。永远记住,交朋友的时候,了解对方的脾气和特质,比只能叫上对方的名字重要。
28、会玩很重要
有孩子能在自然里玩的不亦乐乎,有的孩子却依然习惯性地等待大人发号施令……一个应该玩耍的年龄,现在的孩子真的会玩吗?.......玩耍的能力是能发现身边的“资源”,通过想象力和生活经验的组合把一个看似习以为常的事情变得有趣,制定游戏规则是孩子们独立思考的结果,能邀请他人一同游戏则是沟通能力的体现。
29、能够掰两根树枝当筷子
忘记带筷子,掰两根树枝就可以了。在户外生活,并没有那么不方便。而办法,永远比困难多。亲近自然,需要以适应自然为基础,而大自然,并不总是风和日丽的。
30、等待是值得的
孩子不是一张白纸,孩子是一颗种子,所有生命的潜能(种子将要长成怎样的生命),都在这颗小小的种子里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引导,以爱等待,而非以爱之名拔苗助长。对于生命而言,等待是值得的。但是行动,永远不要等待。
校对 庄武
上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11选5选胆技巧和方法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